环湖科普丨关注语言信号,早识别帕金森病
帕金森病:不止于手抖的神经挑战01 帕金森病(PD)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,目前全球约有 1000 万患者,预计到 2050 年这一数字将翻倍。提到它,人们往往先想到手抖、肢体僵硬、动作迟缓等典型运动症状,但这些并非疾病的 “起点”。 临床诊断中,医生通常依据运动症状判断是否为帕金森病,可此时患者大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已损失50%-60%,纹状体多巴胺耗竭达 70%,神经保护治疗的最佳时机已被错过。事实上,帕金森病还伴随大量非运动症状,其中语言和言语障碍极为普遍,且常比运动症状早出现多年,成为疾病早期预警的关键信号。语言异常:帕金森病的“早期哨兵”02 高达90% 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语言相关问题,这些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。从声音质量看,患者可能出现声音变弱(虚弱性声音)、粗糙或气息性声音,说话时音量和音调缺乏变化,呈现单调的声调和音量;发音上,辅音和元音发音不精准,影响言语清晰度;节奏上,可能出现不恰当的停顿、说话速度忽快忽慢,甚至“口吃样”重复。 这些异常在疾病早期,甚至“前驱期”就可能显现。比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(RBD)患者,作为帕金森病的高危人群,部分人已出现音调单调、停顿延长等言语特征。在一项涵盖捷克、英语、德语等多语言的研究中,通过让受试者完成持续发“/a/”音、快速重复 “/pa//ta//ka/”、朗读短文等任务,仅“音调单调”这一指标就能区分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人,准确率达80%;若结合声音粗糙程度、发音速度等特征,还能识别出前驱期高危人群。科学检测:数字技术助力早期发现03 如今,数字语音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让语言信号的检测更便捷、高效。简单的言语任务,如持续发“/a/”音、朗读标准化段落等,结合专业软件或手机应用,就能对声音的频率、振幅、停顿时长等参数进行客观分析。 例如,通过分析声音的基频变化范围、谐波噪声比等,可精准捕捉声音质量的细微异常;测量元音空间面积、元音发音指数,能发现元音发音的不精准。部分手机应用已能实现初步筛查,让人们在家就能完成初步评估,但需注意,这类工具目前更多用于辅助预警,不能替代专业诊断。早发现早就诊:这些情况需警惕04 若自身或家人出现以下语言相关异常,且持续时间超过1 个月,应及时就医咨询神经科或言语治疗科医生:他人频繁反映“听不清你说话”“声音太小”,且并非因感冒、喉咙不适等短期因素导致;说话时音调缺乏变化,难以表达情绪,自己或他人感觉“说话没感情”;发音越来越不清晰,常出现“咬字不准”,如把“葡萄”说成“葡桃”“菠萄”;说话时停顿增多、节奏紊乱,或出现不自觉的言语重复;进行“快速说‘啪-他-卡’”等简单发音练习时,明显感觉不协调、速度变慢。 就医时,可主动告知医生语言异常的具体表现和出现时间,必要时进行言语功能评估相关神经影像学检查,为早期诊断提供更多依据。早发现、早干预,能更好地保护神经功能,延缓疾病进展,提升患者生活质量。参考文献:Fangyuan, C., et al., Speechlanguage biomarker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prediction, early diagnosisprogression. NPJ Parkinsons Dis, 2025. 11(1).